國家層面關於推進和規範醫師多點執業的意見通知已在2014年年底正式出台,目前多個省市區正在考慮研究相關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。與此前的征求意見稿相比,該方案有不少亮點,比如明確醫師多點執業實行註冊管理,同時探索實行備案管理的可行性,條件成熟的地區可以探索實行區域註冊,這意味著醫生將從公立醫院中獲得“解放”。(1月12日南方網)
  關於推進醫生多點執業乃至自由職業,一直是“只聞樓梯響,不見人下來”。現在方案終於出台,是不是意味著形勢一片大好呢?以現時的情形來看,幾方的反應是不同的:民營醫療機構是歡欣鼓舞,以後可以名正言順地請公立大醫院的名家坐堂開診了;部分醫生似乎也很期待,等著實現自我價值;公立醫院的院長們,則一如既往地憂心忡忡,擔心“身在曹營心在漢”的醫生們如何保證醫療質量。在西方發達國家,醫生自由執業的有效性已經實踐檢驗,但在今日之中國,讓醫生從“單位人”轉為“社會人”,能否有效實施並達到預期的目的,過分樂觀恐怕有失謹慎。我們不妨先來探討以下幾個問題:
  第一,醫生的社會保險、職稱晉升等由哪方負責?多點執業之後,醫生的薪酬計算,無非是按工作量或者按營業額分成,但社保怎麼辦?事業單位社保改革後,單位也需要為員工繳納社保,醫生多點執業,社保都由老東家負責?這個冤大頭恐怕不好當,那扯皮的事情恐怕就少不了。再有就是職稱晉升,如果醫生們跑去民營醫療機構掙錢,公立醫療機構還願意負責他的職稱晉升嗎?沒有一定的職稱,這醫生有什麼本錢多點執業?
  其次,醫生的多點執業,不能增加有效的醫療服務供給。醫生多點執業,並不增加醫生的數量,也就不能增加有效的診療人次,甚至在某些民營醫療機構開設高價門診為保證就診時間還需要限號,實際上是減少了優質醫療資源的供應量。對於廣大民眾來說,恐怕只是建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醫療資源再分配而已(也就是價高者得),並不能增加享受優質醫療資源的機會。
  再次,一個著名醫生展現的能力,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,離不開醫療機構的投入培養以及龐大的輔助系統的支撐。一個醫生能做高水平的手術,其背後站著助手、麻醉醫生乃至護士組成的一個高水平團隊,同時有著醫院強大的醫技科室和硬件設施支持,還有其他科室的專家保駕護航。離開固有的團隊和系統的支持,“自由”的醫生能否發揮出原有的水平?
  最後,不要說當下大醫院的名專家們,就是普通的醫務人員,其實大都已經處於超負荷工作的狀態。自由執業之下,有多少人有精力能額外去多打一份工?如何保障其在第一執業點(大多是公立醫院)的工作質量的不下降?會不會“種了別人的地,荒了自家的田”?
  當然,醫生多點執業絕不是沒有好處的。最顯而易見的,那就是醫生們的多點執業,可以使其技術能力覆蓋的範圍更廣,讓部分患者在身邊的醫療機構能看到專家。簡單地說,就是一個醫生的流動,減少了更多患者的交通、住宿、餐飲成本,於社會而言,整體的交易成本降低了。
  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但如何避免“橘生淮南則為橘,生於淮北則為枳”,實在是一個大課題,從工程領域的招投標制度到航空業的紅眼航班,這些國外證實“美妙無比”的經驗進入中國後,要麼水土不服,要麼蛻化變質。一項新舉措的推出,要有完整的制度設計和充分的條件準備,不要“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”。醫生的多點執業,不能只是看起來很美……
  (作者是醫療界人士)
  劍客  (原標題:醫師多點執業不能只看起來很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r56nral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